明朝正德年间,在一个小村落里,有个吝啬至极的财主,人称钱员外。他家中田产众多,钱财无数,却抠门得厉害,一毛不拔。
村里有个手艺精湛的木匠,叫梓郎。梓郎为人老实,靠着一手好木工活,在周边村落揽些活儿,勉强维持生计。
一日,钱员外家中要打造一批新家具,便请了梓郎来做工。梓郎接了活儿,满心欢喜,想着能多挣些钱补贴家用。
他早早来到钱员外家,仔细丈量尺寸,精心挑选木材,而后便开始埋头苦干。每日从早到晚,一刻也不歇息,就盼着能早日完工。
钱员外呢,整日在一旁监工,眼睛紧紧盯着梓郎,生怕他多浪费一点木材,或是偷懒耍滑。
梓郎手艺娴熟,做出的家具精美结实。可到了该付工钱的时候,钱员外却开始打起了歪主意。
他故意挑刺,说这家具这儿做得不好,那儿有瑕疵,以此为由,要克扣梓郎的工钱。梓郎据理力争,说自己都是按要求做的,并无差错。
钱员外哪里肯听,硬是将工钱减去了一大半。梓郎心中气愤不已,可为了那点钱,也只能忍气吞声。
到了吃饭时间,钱员外吩咐下人,竟给梓郎端来一碗喂狗的吃食。那食物又馊又臭,根本无法入口。
梓郎看着那碗狗食,又气又恼,对钱员外说:“员外,我辛苦为你做工,你不仅克扣工钱,还这般羞辱我,实在过分!”
钱员外却冷笑道:“哼,就你这手艺,能拿到这些钱算便宜你了。爱吃不吃,不吃赶紧走人!”梓郎无奈,只能饿着肚子离开了钱员外家。
回到家后,梓郎越想越气,可又无可奈何。只能安慰自己,以后再也不接钱员外家的活儿了。
而钱员外呢,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,心中暗自得意。依旧过着他那吝啬的日子,对谁都抠抠搜搜的。
不久后,钱员外家中突然遭遇变故。先是家中的粮仓莫名起火,大火熊熊,将多年积攒的粮食烧了个精光。
钱员外看着那冲天大火,心疼得捶胸顿足,却又无能为力。可这灾祸并未就此打住。
紧接着,家中的牲畜开始莫名生病,一头头接连死去。钱员外赶忙请兽医来看,可兽医也束手无策。
没了粮食,没了牲畜,钱员外家的日子渐渐艰难起来。可他依旧不改吝啬的本性,对家人和下人愈发苛刻。
一日,钱员外外出,在路上碰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。乞丐伸手向他乞讨,钱员外不仅不给,还恶语相向,将乞丐赶走。
当晚,钱员外回到家,突然感觉身体不适。浑身酸痛,还发起了高烧。家人赶忙请郎中来看,郎中把了脉,摇着头开了几副药。
可吃了药后,钱员外的病情并未好转,反而越来越严重。他整日躺在床上,痛苦地呻吟着。
家中的钱财因为请郎中、买药,也花去了不少。钱员外看着家中日渐衰败,心中焦急万分,却毫无办法。
与此同时,村里开始流传着钱员外遭报应的说法。大家都说,他平日里吝啬刻薄,克扣工钱,对人不善,所以才落得如此下场。
钱员外听到这些传言,心中虽恼怒,却也隐隐有些害怕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,可此时后悔,似乎已经晚了。
钱员外的病情持续恶化,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,连下床走动都变得困难。家中的事务也因为他的病倒,变得一团糟。
而曾经被他克扣工钱、羞辱过的梓郎,日子却慢慢好起来。他凭借着精湛的手艺,又接了不少好活儿,收入渐渐稳定。
一天,梓郎在街上遇到了钱员外家的一个下人。那下人满脸愁容,梓郎便询问钱员外家的情况。
下人叹了口气,将钱员外家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梓郎。梓郎听后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虽对钱员外之前的行为不满,但此时听到他如此落魄,也不免有些同情。
梓郎回到家,和妻子商量,要不要去看看钱员外。妻子是个善良的人,也觉得应该去探望一下。
于是,梓郎买了些滋补的药材,前往钱员外家。到了钱员外家,只见家中冷冷清清,与往日的热闹截然不同。
梓郎走进钱员外的房间,看到钱员外瘦得皮包骨头,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。钱员外看到梓郎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。
梓郎走上前,轻声说:“员外,听闻您病了,我带了些药材来,希望能对您的病情有帮助。”钱员外眼中含泪,想说些什么,却又说不出来。
梓郎将药材交给钱员外的家人,叮嘱了几句后便离开了。经过此事,钱员外心中的悔恨更深了。
他想起自己曾经对梓郎的种种恶行,如今自己遭此大难,梓郎却还能以德报怨。他越发觉得自己的行为可耻。
从那以后,钱员外似乎变了一个人。他不再吝啬,开始对家人和下人好起来。还时常救济村里的穷人,做些善事。
可命运似乎并未就此放过他。钱员外的病情依旧没有好转,最终,还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,离开了人世。
钱员外的故事在村里传开,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警示。大家都明白了,为人不能太吝啬、太刻薄,否则真的会遭报应。而梓郎的善良和大度,也被人们称赞,成为了村里人的榜样。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,这样的故事不断提醒着人们,要与人为善,莫要为恶。